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与“三山五园”的背景关系

[复制链接]

64

主题

97

帖子

4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4: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北京大学校园(图1)的前身为燕京大学校址“燕园”。1952年,中国实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被拆分,文科、理科等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创建于1919年,校园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rnry Killam Murphy, 1877-1954)。校园规划自1919年始,至1926年基本建成,方案体现了两个重要思想:
其一是当时流行于美国的“Mall”式校园规划,特点是校园由三面建筑围合,两侧建筑沿长边形成中轴对称,短边处布置校园的核心建筑(多为图书馆或礼堂),中央为开敞式矩形草坪[1],代表有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墨菲在华的第一个校园设计项目——长沙雅礼大学和复旦大学;
其二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群规划模式,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不同层次的院落沿中轴线展开,并利用主次轴线的转折来实现空间的转换[1],代表有金陵女子大学。这两种思想都脱不开中轴设置的宏观布局。
图1 北京大学校园范围
笔者自绘
图2 燕京大学初期规划范围
笔者自绘
燕京大学校址建于淑春园1旧址之上,后并入蔚秀园2、承泽园3和畅春园4遗址西北部,今校园范围中的燕东园、中关园和中关新园在历史上并无园林,目前作为住宅区存在。墨菲对燕京大学进行校园规划时,主要规划范围包括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淑春园弘雅园(图2)。此规划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东西向的主轴线,且主校门向西侧开门(今北京大学东门至图书馆的中轴线属于后期的校园扩张建设,不在探讨范围内)。
而这一设计有悖于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中常见的南北轴线和南侧开门。为什么要如此进行校园规划呢?这还得从燕京大学所在的“三山五园”大背景说起。

1 原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乾隆时期对勺园进行修整,未名湖畔部分改名为“春熙园”,属于“圆明五园”之一(另外四园分别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北部改为“弘雅园”;春熙园后赐予大学士和珅,改名“淑春园”;嘉庆年间被分为“鸣鹤园”和“镜春园”;光绪年间,在此两园附近修建“朗润园”。此后各园渐成废园,直至被美国基督教会从清室醇亲王后人手中买下,建立燕京大学。
2 1931年,燕京大学从醇亲王后人手中买下蔚秀园,作为教职工宿舍。
3 1953年,北京大学从张伯驹手中买下承泽园,亦作为教师生活区。
4 目前畅春园遗址中建有北大二附中、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与蔚秀园、承泽园的教职工住宅区连成一片。

今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城北四环外,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5地区东侧(图3)。“三山五园”成型于清朝盛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三山”为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光绪时期重修后更名为“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2]。事实上,“三山五园”并非仅有山和园林,而是代表了一个以皇家园林为核心,其他相关区域为补充的园林综合功能区。其构成共包含了三个层次:首先是位于核心区的五座皇家园林;其次是各园林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自然山体、泉流河湖、林地植被、稻田村落等自然环境;另外还包括了其他皇家赐园、官宦园林、办公衙署、八旗营房等在内的人文环境[3-4]。
该地区东部为北京小平原,西部为大小西山,属太行山山脉。西山自西向北以拱卫之势抵挡来自西北的寒风,成为园林基址和北京城背后的一道屏障,同时被视为龙脉的延续[3];山下为永定河冲积扇,水源充沛、植被丰茂、稻田散布[5](图4),良好的自然条件契合于中国园林选址中山水相得的基本原则,也孕育出众多的园林景观。
5 “三山五园”地区暂无官方范围划定,刘剑、胡立辉等认为其控制范围为:北界,永丰路—马连洼北路;东界,上地西路—城铁13号线—双清路;南界,成府路—中关村大街—海淀南路—苏州街—长春桥路—远大路—西四环北路—北坞村路—闵庄路;西界,海淀区与石景山区、房山区交界线;西北界,以小西山南北山脊为界,局部区域根据等高线以及实际需要扩展;总面积约6900ha。

图3 北京大学、“三山五园”与北京旧城的三者关系
笔者自绘
图4 “三山五园”地区自然特征示意图
图片来源:清光绪《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三山五园”地区,几个核心园林的空间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中轴对称的山水布局观。观察“三山五园”的整体结构发现,以静明园为中心,西侧的香山静宜园级东侧的圆明园、畅春园形成左右对称;而以万寿山颐和园为中心,静明园与圆明园、畅春园同样形成左右对称[6]。同时,圆明园、畅春园呈现出南北对称关系,自香山、玉泉山、万寿山至圆明园、畅春园之间,可以连成一条明显的东西向轴线(图5),北京大学正位于这东西轴线的东侧位置。
图5 “三山五园”的轴线对称关系
笔者自绘
墨菲在初设计燕京大学时,受到前文提到的两种规划思想影响,设计出“放在任何地方均可的严格对称构图”的宫殿群式规划方案(1919年)[7](图6),该方案具备明显的轴线和丰富的院落空间序列。而后,根据燕大选址的实际情况,因地块形态不规则,园林内的山丘、水流等自然环境,墨菲放弃了原先的宫殿式的空间序列,但仍希望找到一条整合校园空间的主轴线。
图6 燕京大学鸟瞰规划图(1919年)
关于墨菲:
有记载说,有一天,他站在一作图山顶上四面眺望,西方玉泉山塔忽然映入他的眼睫,他高兴地说:“那就是我想找的端点,我们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玉泉山上那座塔。”[8]

由此,运用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墨菲将山景与校园主轴线相对应,并确定了当时的燕京大学正门位置(今西校门)(图7),自此从北京大学可远望玉泉山塔(图8)。
图7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与玉泉山的借景关系
笔者自绘图8 北京大学眺望玉泉山景致
图片来源:http://www.dili360.com/gallery/43.htm
这条主轴线在1926年燕京大学规划建成时基本成型(图9),具体是从西校门-早期教学中心的广场和校园主楼(办公楼)-丘陵和未名湖(并正好穿过湖心亭)-现今的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图10)。就整个规划方案来看,校园中部的丘陵地带划分了西侧布局严谨的教学区和东侧的未名湖风景区;轴线两侧则布置了男女学生宿舍,北侧为男生宿舍,南侧为女生宿舍,中间也恰以丘陵和未名湖区隔离开来[9]。整体的校园布局分区明显又互相联系,空间开合松紧适宜,具备韵律和节奏美感。
图9 燕京大学鸟瞰规划图(1926年)图10 燕京大学规划建成时期的校园布局和东西轴线(1926年)
笔者自绘
综上,北京大学在燕大规划建设时期确立了其东西向的主轴线关系,并将西校门设为主校门。这一校园规划方案是在中轴对称的校园规划思想影响下,结合北京大学周边的园林景观环境,运用“借景”思想直指玉泉山塔,从而最终落成。而这一东西轴线,又恰好顺接了“三山五园”整个地区的东西向轴线大关系,使北京大学得以延续恢弘的园林气脉。
草稿版 于2018.2.27
为我导主要负责的《燕园景观》一书而写的片段
献礼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
参考文献
[1] 冯刚,吕博.亨利·墨菲的传统复兴风格大学校园设计思想研究[J].建筑学报,2016(07):74-80.
[2] 孙大章.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5卷):清代建筑(第2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刘剑,胡立辉,李树华. 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克制范围界定探析[J]. 中国园林,2009(09).
[4] 阙镇清. 再失一城——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三山五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没落[J]. 装饰,2007(11)
[5] 杨振铎. 关于京西园林文化区的思考[A].《圆明园》学刊第九期[C]. 2009.
[6] 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03)
[7] 唐克扬. 从废园到燕园.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草稿).38页
[8] 《学府记闻》丛书.《私立燕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效公司. 66页,转引自:侯仁之.燕园史话.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4页
[9] 侯仁之.燕园史话.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6页

一个可能包括饮食健身、涂涂画画和音乐学术的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模板来自千叶设计 http://www.qianye.me